天坛公园的北神厨院落、北宰牲亭正在修缮中,今年底完工,明年布展。天坛镇坛之宝——“明代鎏金铜编钟”有望长期在此展出。此前,由于天坛没有国家一级文物展出的展览条件,编钟从未对市民展出过。目前在天坛祈年殿配殿展出的为编钟复制品。北京晨报记者获悉,从1995年开始,天坛启动文物修缮工程,目前已投资2亿元。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北神厨大修将待客
天坛公园内的北神厨院落、北宰牲亭是皇帝举行祭祀仪式时准备祭品的场所,从未正式对公众开放过。神厨与宰牲亭之间有长达300米共72间“连房”相连,“连房”一直通到祈年殿。皇帝在祈年殿祭祀时,祭品比如牛犊猪仔等都会在宰牲亭被棒杀,然后在神厨被处置,经“连房”送至祈年殿祭台上,用于祭祀大典。每年祭祀时,皇帝都要到神厨视察祭品的准备情况,并行笾豆礼。
北神厨院落、北宰牲亭计划今年底修缮完工。根据建筑文物每30年一大修的原则,上次修缮还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采用的都是现代工艺,比如广泛使用水泥瓦、水泥地面等,对历史风貌有一定的破坏性。
北神厨院落一直被社会单位占用,做过学校,当过办公室。2013年天坛公园回收后,马上投入修缮。这次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全面恢复清朝的历史风貌。在大殿墙壁上凿出来的窗户将被去除,地面均恢复城砖制式,内外檐恢复清朝彩画规制,同时还将增加各种最先进的安保技防系统。
北神厨院落拥有3间大殿,修缮完工后,将具备展出国家一级文物的条件。届时,国家馆藏一级文物——“明代鎏金铜编钟”有望长期在此展出。为控制人流,北神厨展厅计划收取门票。
天坛拥有国家文物700件,由于受展览条件限制,只有200件文物长期展出。其他文物,尤其是珍贵文物都无缘与游客相见,明编钟2012年开始在祈年殿配殿对外展出,但用的是“替身”。平均每天有2万游客参观祈年殿,瞻仰编钟。
天坛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因此,宰牲亭和神厨分为南北两处。南神厨和南宰牲亭2006年完成修缮。
有望恢复“天圆地方”
据天坛工作人员介绍,“天坛”和“天坛公园”是两个概念。目前的天坛公园只有180公顷,而历史上的天坛为273公顷。在修缮文物的同时,天坛正在收复失地。
北京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布,其中“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一章明确提出“结合天坛医院搬迁,完善天坛区域森林绿地系统,展现皇家园林景观”。
位于祈谷坛门内侧的天坛医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口腔医院都已经启动搬迁计划。而依附外坛墙而建的65栋简易居民楼也将启动改造。其中,天坛公园东门南侧的东里北区1-8号楼已率先启动改造,天坛坛墙即将亮出来。
药检所、天坛医院和口腔医院都位于西南外坛,占地近16万平方米,占据着神乐署大部分地区、牺牲所和圜丘钟楼遗址等著名建筑物。其中,牺牲所为饲养祭祀用的牛、羊、豕、鹿、兔等动物的地方,是天坛祭天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待3家单位搬走后,天坛将在原来神乐署基址上建起祭天陈列馆,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同时根据史料重建牺牲所部分围墙,并在此开辟牺牲所遗址区。完善天坛区域森林绿地生态系统,展现昔日皇家园林景观。
按照规划,天坛医院和药检所分别外移至丰台区花乡樊家村和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口腔医院也将在丰台区永定河东扩建。一旦收回失地,天坛外坛墙缺失的南坛墙将可能恢复,外坛墙将呈现完整的圆形,届时,天坛也将恢复到“天圆地方”的格局。目前,天坛公园范围内的坛墙已全部完成修缮。
古树20年来保护完好
天坛拥有3600株古树,占北京古树的一半。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天坛古树20年来未发生死亡现象。
自民国开始,天坛地区被广泛种植果树,破坏了古树的生存环境,导致古树出现死亡现象。近些年,公园内将果树全部砍伐,考虑到苍柏不喜水,公园广泛种植耐旱花草,恢复了古树的原生态生存环境。
此外,坐落在天坛公园内的北京市园林学校迁址大兴,作为教学实训基地的上万平方米苗圃,将对外开放。这里植物物种丰富,野趣横生,市民在城中心又多了一片可以观赏游玩的生态景观。
■名词解释
明代鎏金铜编钟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天坛建成后,设置一套16枚“鎏金铜编钟”。从永乐帝朱棣开始,历代皇帝都是在这16枚编钟清越悠扬的敲击声中,跪拜在金碧辉煌的祈年殿内,祈求上苍保佑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江山社稷平安。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由于从永定门进京,首先占领天坛,掠走200箱文物,其中就包括16枚“明代鎏金铜编钟”。随后,英国少校道格拉斯把其中1枚编钟作为战利品保存在印度一骑兵团军官俱乐部内。
印度一名叫乔希的士兵在俱乐部里看到编钟,惊叹于它的辉煌和美丽,当得知这是来自中国的文物后,就许下心愿将来一定将这枚编钟归还中国。1994年,乔希已成为印度上将,有机会访华,终实现夙愿。在阔别祖国近百年后,明代编钟得以回家。
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编钟重17.5公斤,形态完美,工艺精湛,鎏金匀称,为国内罕见,确为明代所制,标定为国家馆藏一级文物,交由天坛收藏,是天坛唯一一件一级文物。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其余15枚明代编钟至今下落不明,为世界之谜。
除去明代编钟外,天坛收藏有整套清朝编钟,为国家二级文物。(撰文 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 摄影 晨报记者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