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7月以来,吉林省降水较常年偏少4成,致使多个产粮大县遭遇严重旱情,抗旱工作已经成为当地粮食能否丰收、农民能否增收的关键和决定因素。
气象资料显示,7月1号到8月11号,吉林省平均降雨量为114.6毫米,居建国以来同期少雨的第一位。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吉林省多个产粮大县遭遇了严重干旱,部分地块甚至绝收。为了应对这样的灾情,吉林省采取三项措施:首先是人工增雨,当地的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可谓是追着云层走,仅一周时间,人工增雨作业16架次。另外截至到17号,全省新打应急抗旱水源井4600多眼,高峰时有52万干部群众奋战在抗旱第一线。农田水利设施在这次抗旱中也发挥了作用,中西部的一些农民也在利用河湖留下的雨洪资源取水浇灌,通过这些措施共同影响,吉林省累计浇灌受旱耕地801万木亩,目前梨树、公主岭、通榆县旱情解除,其他旱区的旱情有所缓解。
目前全省大部分旱田作物进入灌浆盛期,需水量加大,如果旱情持续发展,将使作物旱症状加重,严重影响作物子粒成熟,最终导致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此前吉林省前郭县利用一切水利设施进行浇灌,全县浇灌面积达到68万亩,占受旱面积的32%。全县正常年景玉米平均亩产千斤,如果不采取措施浇灌将减产5成以上,通过采取抗旱措施,减少粮食损失17万吨。近日吉林省粮食产量预估部门召开会商会,农委等近十个部门参加了会议,来自受旱区的玉米棒样品也摆在了会议桌上,会上最终对今年的粮食产量总体趋势达成了一致,预计今年也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收成。
北旱南涝,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是否面临压力?农业专家以及管理部门都有怎样的研判?还有不到50天今年的秋粮就要收获,而秋粮的三分之一集中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对于当前的东北旱情,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要密切关注气象的发展变化。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余欣荣:国家气象部门分析和我们的遥感监测,厄尔尼诺事件将会在10月前后将发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到我们东北地区的水旱情况,所以也要密切关注气象的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教授郑大玮表示,如果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将会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威胁。
郑大玮:我们历史上发生过厄尔尼诺年,有些年份导致粮食减产,比如说1969年、1991年、1997年、2003年,多数是厄尔尼诺年的当年,而也有个别年份他是出现在第二年,可能跟他厄尔尼诺发生的季节有一定的关系。
记据预测,8月中下旬东北南部、华北北部、黄淮、江淮降水仍然偏少,局地偏少3成以上,旱情可能持续发展,不排除发生夏秋连旱的可能性。
余欣荣:要搞好水源调度,尽可能扩大浇灌面积,从当前各地的抗旱情况来看,水源是关键。(记者于中涛 满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