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左前)在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旅游中心眺望蛇口工业区(1984年1月26日摄)。新华社发
陈锡添近照。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邓小平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那个春天,88岁的邓小平以非凡的智慧,又一次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正是这次“南巡讲话”,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那些在汽车上、散步中、参观时吐露出的字字珠玑,通过一篇《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的通讯,传遍全国,激励了无数中国人。
22年前,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陈锡添跟随邓小平南巡5天贴身采访,并因发表这篇叙述细腻、判断敏锐的长篇通讯而著称于世。从此,陈锡添的名字,便与伟人、与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
2014年8月,棕榈葱茏,秋意渐浓。本报特派记者抵达鹏城深圳专访陈锡添,听他讲述当年跟随小平南巡时采访的点点滴滴,记忆在老人的脑海里珍藏,今天听来显得弥足珍贵。
中国的路怎么走,
小平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在贴近小平的5天时间里,一代伟人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陈锡添向记者回忆说,邓小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非常平凡的老人家。他刚刚走下火车的时候,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夹克,黑裤子,满面笑容,非常慈祥,也很朴素。5天全程陪同下来,和蔼可亲的印象越来越深。他没有作任何报告,都是用闲聊的方式。他坐在那儿发表谈话的时候,经常打着手势,扳着指头,慢腾腾地讲,讲得很慢,但是讲的话逻辑性非常强,非常准确,非常幽默,常常引起一阵阵笑声。
88岁高龄的邓小平,思维是很清晰的,而且讲的话反映出他思路清晰、非常坚定。谈什么问题,比如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的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讲这个话时,是不容怀疑、不容辩驳这样的坚定语气。他谈的很多话都是使用肯定的语气,我们都听得出来。
应该说,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的前景,对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如何摆脱贫困的局面,走向繁荣富强,这些东西在他头脑中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高瞻远瞩,讲话针对性这么强,操作性这么强,理论马上变成了巨大的力量,把十几亿人民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改革开放才势不可挡,不可逆转。
小平回答了当时中国
存在的许多需要解答的问题
小平南巡,尽管看似闲聊,谈话的内容意义却十分重大,他回答了当时中国存在的许多需要解答的问题。当时东欧剧变导致了一些人思想的动摇,老人就讲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避免把防止“和平演变”当成重点;对于特区姓“社”姓“资”的争论,他定性深圳姓“社”不姓“资”;当时人们对改革开放的前景感到迷茫,经济发展步伐缓慢,他就鼓励大家要大胆地闯,没有这种精神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老人的话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速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小平同志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清楚地认识到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与面临的挑战;同时,他又是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善于从挑战中看到我们的机遇,善于把挑战中的机遇揭示出来。在小平身上,我受到的最大启发就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机遇是我们面临的有利条件,挑战是我们面临的不利条件,一分为二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但事实上,机遇往往隐藏在挑战的背后,我们只有学会从挑战背后找到机遇,才能把挑战变成机遇。挑战和机遇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我们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路线,就能互相转换。反之,就会错失机遇,成为历史的罪人。”
陈锡添说:“当时,由于有纪律,采访不准录音,我只能凭笔记。白天,我总是尽可能挤到距小平同志最近处,关注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好在老人家讲话慢,很多话他的女儿会在旁边大声重复,我记得下来。比较麻烦的是边走边讲,这时我就记几个字的要点,详细内容凭大脑记,晚上抓紧时间回忆整理,每天都是凌晨两点以后才休息。”
没有把小平的四句话写进去,
让陈锡添深感遗憾
一个记者的政治敏感和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准确分析以及对广博舆论信息的了解,让陈锡添抓住了最佳的报道时机。1992年3月26日,当《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出后,如巨石掀起千层浪,国内国外媒体争相转载报道,一个加快改革开放的生气勃勃的舆论环境也迅速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改革开放的高潮迅速在中国兴起。
现在,人们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东方风来满眼春》两篇文章,看作建国后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历史关头的雄文。作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作者,时隔22年,现在回头看,陈锡添认为这篇文章还是有它的遗憾之笔。
陈锡添坦言,这篇文章有一个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把邓小平的一段很重要的谈话写上去。“当时他是这么说的:‘不要搞政治运动,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头脑要清醒,不要影响工作。’这四句话听起来很散,其实是很有连贯性的——不要搞政治运动,不要搞形式主义,说明你的政治运动就是形式主义;领导头脑要清醒,说明搞政治运动的领导头脑不清醒;不要影响工作,说明你搞政治运动,搞形式主义是领导头脑不清醒,是在影响工作。所以他告诫领导不要搞政治运动。”陈锡添说,“这四句话没写进去,是我最遗憾的”。
“另外小平同志还说:‘年纪大了,要自觉下来,否则容易犯错误。像我这样年纪老了,记忆力差,讲话又口吃,所以我们这些老人应该下来,全心全意扶持年轻人上去。’这些我都没敢写,说明我当时思想还不够解放。”陈锡添这样评价自己。
慈祥和蔼可亲可敬的小平,
80多岁了还带着童真
“作为军事家、政治家,邓小平不乏亲和力,充满人情味儿,甚至80多岁了还带着童真。”陈锡添说,在跟随邓小平南巡的每一个场合,他都尽量靠近、靠近、再靠近邓小平,为的是“听清楚小平的言谈”,看清楚小平的“音容笑貌”和“一举手一投足”。
陈锡添回忆说,在游深圳仙湖植物园并种下长青树时,邓小平完全陶醉在南方的盎然春意之中。在参观仙湖过程中,老人憨态可掬。比如,他看到天鹅绒竹芋时,用手去摸摸像天鹅绒的叶子,还问长不长芋头;看到叫“跳舞兰”的兰花时,高兴地说:“哎呀,这花真的很像姑娘在跳舞。”植物园负责人介绍说园里很有特色的一种竹子是从成都“悄悄弄来”的,老人打趣说:“我可是四川人,你们要赔偿的哦。”当时邓小平陶醉于仙湖湖光山色中,久久不愿意离开。他的女儿毛毛告诉他,要回宾馆了,老人却充满童真地说:“这就回去啊?一点自由都没有!”
谈及对小平同志的印象,陈锡添深深地吸了口烟,深情地说:“他是一个慈祥和蔼、可亲可敬的老人。他聊天时谈笑自如、妙趣横生。他没有慷慨激昂之状,经常是扳着手指,平和地娓娓道来,道出中国历史的进程,道出正确的航向,道出中国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陈锡添表示,“采访这位世纪伟人,让我铭记一生。”
湖南人在深圳
基伍集团总裁、邵阳人张红学:
如果没有邓小平,我可能还在老家种田
“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我可能还在老家邵阳种田。”基伍集团总裁张红学向记者这样说。
今年45岁的张红学,是邵阳隆回人。1989年11月,高中毕业后,张红学来到深圳打工。起初,他在一家模具厂做学徒工,随后,他做过技术、做过管理。2004年3月起,张红学在深圳开始自己创业。经过10年半的奋斗,如今,以张红学为“掌门人”的基伍集团年产值达到百亿元,生产的手机产品遍布海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张红学所在公司有6000多名员工,其中,海外就有2000多人。
张红学回忆说,1992年邓小平南巡深圳,确实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质的飞跃。记得那天,小平南巡车队恰好从他眼前经过,他注视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看来,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些论断是何等的正确和英明。记者 刘炬 深圳报道
寻找“邓小平”
深南大道北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北、荔枝公园东南口的巨型室外邓小平画像,1992年6月28日建立,是深圳地标之一、著名的旅游景点。近年来已成为海内外游客缅怀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最佳去处。
“小平画像早已不再是一幅宣传画,画像的存在已经远远超越了本身所承载的内容,画像上变化的是特区不断增加的建筑群,不变的是小平同志坚定的目光。小平画像已成为鞭策深圳继续进取的动力。”深圳市民容耀初对记者说。
深圳博物馆
现展览于深圳博物馆(新馆)的红旗牌检阅车,就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国庆三十五周年时检阅部队用车。同时,在博物馆展出的还有邓小平同志蜡像。这尊蜡像生动准确地刻画出了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
2007年7月1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这两件实物作为最珍贵的展品赴香港展出,“实现”了小平同志“到香港土地上走一走”的夙愿。
莲花山
在能够俯瞰深圳市全貌的莲花山上,邓小平一手创立的经济特区为这位坚决反对个人崇拜的中国领导人塑了一座6米高的青铜雕像。雕像后面的花岗岩墙上,镌刻着邓小平的手迹,“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目前,小平雕像被评选为“深圳十大历史建筑之一”。
来自湖南湘乡东山学校的高中英语老师宾迎春刚到深圳就来拜谒莲花山上的邓小平雕像。她说:“邓小平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巨人。”
大事记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1978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邓小平在此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总结讲话。
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代表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
1980年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邓小平在致开幕词时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992年
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多年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997年
邓小平逝世。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据新华社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