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4日电 题:改革脉搏:国企市场化改革如何破解新矛盾?
中新社记者 刘辰瑶
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宣布,在中央企业启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董事会授权试点、向央企派驻纪检组试点共四项试点工作。其中,有三项工作,都与市场化改革相关。
进行市场化改革,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这无疑是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思路。然而,在国企改革总方案出台前,不少企业已在逐步市场化过程中滋生了不少新矛盾。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垄断领域国企:先“破垄”还是先“混合”?
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中石化常常成为这一话题的“主角”。
被称为“打响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枪”的中石化,自2月宣布重组销售公司用于试“混”以来,动作频频。目前,大润发超市、顺丰速运均成其合作伙伴。
中石化在上市公告中披露,如此“混合”旨在学习发达国家“便利店+加油站”的运营模式,欲通过提高零售收入的占比而获取更高收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该部署被看作是“破垄”的前兆,中石化也被看做是市场化改革的先驱。而就在人们设想着未来中国3万多个中石化加油站除了买快消品、收发快递还有什么新花样的时候,业内也对此产生了一定质疑。
“企业想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来破除垄断,这是不现实的。”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如是说。
彭建国表示,一些国企依靠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应为国家与民众共同所有,若此时引入非公有制经济,易造成对现有垄断利益的瓜分,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并造成国有资本流失。
他认为,改革应该有先后顺序,垄断行业的国企在市场化改革中应先“破垄”再“混合”。
从目前状况来看,除中石化外,中石油此前宣布出售东部管线100%股权后再无下文,其他资源垄断型国企也没有在混合所有制上下文章。
被国资委列为混合所有制试点的两家企业分别为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也均属于完全竞争领域,矛盾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建立董事会制度:企业到底“听谁的”?
董事会制度改革,被认为是国企改革的突破口,更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
6月23日,中石油宣布集团公司董事会正式成立。董事会由8位董事组成,董事长周吉平和总经理廖永远为内部董事,路耀华、金克宁等6人均为外部董事。
目前,已有50多个央企建立了董事会。如中石油一样,央企大部分的外部董事都是由前国企、部委官员和业内专家学者构成,并多为兼职。
因此,外部董事能否避免被“内部化”、董事会与国资委的职责如何界定等问题成为了建设董事会以来的新症结点。
“董事会试点搞了总比没搞好,(还是)取得了一定效果。”彭建国表示,由于外部董事由国资委直接任命,话语权较大,且数量上一般超过内部董事,在民主化决策与科学化决策上与以往有所改变,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内部人控制问题。
即便如此,“进一步放权给董事会”的呼声仍然更高,特别是任免和薪酬权力。
“下一步,国资委和有关部门还应将企业经营层高管选聘、考核和薪酬权力都交给董事会。当然,放权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企业董事会能规范有效运作,特别是外部董事能真正履行好职责。”彭建国认为,为了使外部董事能真正担负起重要职责,未来外部董事的选聘也应像企业经营层高管一样从市场化选聘,选择标准应该是更高级的职业经理人。
记者了解到,作为本轮国资委董事会试点企业,中国建材集团现行的是“国资委—董事会—经理层”的委托—代理模式。该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表示,将稳步推进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试点工作,用来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宋志平透露,中国建材集团正在按照国资委要求制定试点方案,待上报国资委审核批准后具体实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