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辽宁阜蒙县老河土镇梅力板村的王明德心急如焚,遭遇60年不遇的旱灾,老王的地头上就有一口井,可由于没有配套的水利设施,硬是成了摆设。
看着一天天枯黄的庄稼,老王欲哭无泪:“每亩地光是种子、化肥、农药就投入不少钱,更别提搭了多少劳力。”
不远处的一片花生地里,村民刘小光用自购的喷洒机从家里拉来水,给花生洒水,不到100米外就有一口井,但井里已经结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老王的遭遇并不是个别现象。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选址不当、存在假井,水井成摆设
村民李慎周家有4亩多地,2012年村里在他家地里修了一条通往邻村的水泥路,在他家仅剩的3亩多地里,又打了4口水井。“我当初觉得路修到了我家地旁边,而且浇地也方便,就没向村里要任何补偿。”老李告诉记者。正是这4口井,让老李上了火。
记者借来了皮尺、木棍、手电等工具,对水井进行了实地测量。200多米长沟垅里,四口井中只有两口有水,另外两口一口深度为两米,一口深度为4.3米。通过手电筒和木棍探查,记者发现,这两口井并不是被意外堵塞,而是根本就没有继续往下打,而井外依然修筑了标示着“农发井”的井台。
记者注意到,这些水井全部分布在新修的水泥路旁,800米长的水泥路两侧分布着13口水井,而且都在距离路边不到5米的范围之内。这13口水井中,有两口假井,一口没有水,其余的均可使用,但因为缺乏配套设施,两边的庄稼几乎全部枯死。
在横穿该村的唯一一条公路——大白线两侧,修在山坡上的一口口水井被高高的井台包围,并被粉刷成蓝色,异常醒目。正在收割枯死玉米秸秆的一位周姓村民告诉记者:“这些水井全部修在了土坡上,即使有水也非常浅,上周我借来水泵和柴油机抽水,没抽10分钟就断了水,要是把井打在地里该多好啊。”
水井质量堪忧,守着井用不了水
该村去年完工的一口井内,一块大石头卡在了离井口不到两米的位置,而且仅在井口处有一小段水泥管,再往下则全是泥土。“正常打井要下水泥管,还要洗井,没有管子的井很容易坍塌,要是再不洗井,就会节省不少成本。”一位参与过打井的王师傅告诉记者。
这样的井不在少数,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少井的走向竟然发生了折弯。“前几天我们家买了一套设备想浇灌庄稼,没想到潜水泵往下放的时候被卡在了井里面,根本下不到井底。”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记者在调查中也验证了老乡的说法,在一口井旁,记者发现这口井不仅没有水泥管,而且越往下口径越小,井壁上还有各种石块突起,根本无法放下任何水泵。
在一处离道路约300米、位于玉米地深处的水井旁,一个高约50厘米的井台下连水泥管也没有,井台下就是泥土地。
这些标识着“2011年修建”的水井中,1/3的井台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仔细一看才发现,井台的红砖之间没有水泥、沙子等黏合物,只是将砖块摞起,然后在外面刷了一层薄薄的水泥,水泥因风雨等外力脱落后,砖块也就塌落了。
配套设施去哪了,各方说法“打架”
梅力板村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村里有1300多人,全村共打了153口井。记者了解到,梅力板村的水井主要由3个项目组成:农业开发项目、“两高一优”项目、节水滴灌项目。其中农业开发项目是主体,约占水井总数的4/5,由阜蒙县财政局下属的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该办公室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称,每打一口井,均会配套一系列设备,包括一台水泵、一台发电机、一台柴油机及其他附属设备,价值3000元左右。
据村民介绍,2011年至2012年间村里共打了约110口井,并在2012年配套了相关水利设施。然而,记者对50多户村民随机采访发现,没有一位村民曾领到过这批水利设施。李慎周在电话中向村委会主任询问,对方表示,这些设施当时由镇里统一发放,村民自己去取,每户需要带1500元管理费才能取到,只有3天时间,过期不候。记者到镇政府核实,镇长任彦国却告诉记者:“镇上只认村委会负责人,这些设施全部由各村负责人领走。”
“年景不差的时候,不用水井也能保个收成,大旱之年大伙才想到用水井。可村上今年分发水泵都是随机的,听到信儿晚到的,早就被人领光了,而许多地里没有水井的领来放家里,没有真正派上用场。”一位王姓村民告诉记者。
在紧邻村委会的一户村民家中,刚刚领来的柴油机、水泵和发电机被放在草棚里,“即使有了这些设备,水井太细也放不下水泵。”村民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玉米的灌浆期早已错过,而水井却一直闲置,没有发挥作用。(记者 刘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