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勾犇
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如果说,邓小平指引中国人走出一条新路,取得改革开放是了不起的功绩,那么他开启中国人的思想闸门,更是了不起的贡献。如果说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留下的精神遗产,那么这一遗产的核心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本文试图从思想的变革角度,阐述邓小平对中国的贡献。
实事求是
一个政党在迷雾重重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在纷繁复杂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不实事求是,就基本不可能行之久远。
臧否历史,往往容易犯事后诸葛亮的毛病。
比如把“实事求是”确定为精髓和灵魂时,有的所谓理论家不以为然,说难道这不是常识吗?这和今天的一些人嘲笑李白的《静夜思》之“床前明月光”不叫诗一样,本身就不是实事求是的。
设身处地于作客异乡的特定情境,李白的这首诗就可能很让人有乡愁的感觉。临到自己为人处世任事、处理复杂矛盾纠纷时,很多人才会感觉到实事求是的可贵、慨叹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真的很难。
一个政党在迷雾重重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在纷繁复杂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不实事求是,就基本不可能行之久远。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历经挫折和教训后,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火炬的烛照中,才不断避过陷阱、不断取得成功。
因此,当邓小平说自己是“实事求是派”时,我们稍稍能够理解和懂得,人的一生尤其是政治家的一生,要成为这一派,是多么的不容易,又是多么的了不起。
在相当意义上说,邓小平正是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灵魂,使他成为重大历史关头的清醒者、乱象迭出中的淡定者、随波逐流中的思考者,进而使他的思想能够引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准确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命题。
由是,若以思想为坐标,以170多年来的历史风云为纵轴,世界对邓小平的评价“一个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富有勇气的改革家”“一个新的中国的梦想家”,我们就更能掂出其分量。
思想解放
新思想的种子一旦种下,它就超越了失败与挫折,在未来的某个时点萌芽,乃至直接照亮前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纵观历史,没有思想的引领,就没有历史的前进。
可以说,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在迷雾中穿行的历史。
当鸦片战争以血与火,摧毁了中国人心中“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的地理坐标时,近代中国在沉沦腐朽中,不断开启着思想的闸门,找寻着救亡图存之道。
每一次的思想启蒙,都促进着思想观念的近代化、现代化,或则提供方向,或则提供教训。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经世致用学说,到“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潮,甚至到“全盘西化”论,其后又有维新思潮、共和思潮迭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找到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思想火炬何其艰也。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给中国人带来了思想的裂变。那些旧制度、旧思想、旧道德、旧观念、旧习俗受到猛烈冲击和洗刷,新思想、新观念,德先生、赛先生,乃至最终马克思主义涌入。由是,中华民族才开始校正前进的方向。
这就是思想发展的历史。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的那些革命抑或运动,其成功与失败,可能都需要重新标注。很多革命或运动,从政治角度、军事角度看,可能失败了,但从思想角度看,却是成功了。新思想的种子一旦种下,它就超越了失败与挫折,在未来的某个时点萌芽,乃至直接照亮前程。
由此,在170多年来的思想坐标中,邓小平所开创的新时代,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就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历史方位。他所创立的后来被总称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既是对近代中国上下求索思想史的深刻历史观照,又是对未来中国前途命运的科学把握。
他回答的是中华民族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后,如何强国富民的问题。而在回答之前,他推动完成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型。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战略转型,惟有大智者才能看得清、大勇者才能扭得转。
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言“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指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指引开辟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路径也能走向成功的中国道路。实践证明了邓小平理论是思想的火炬,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前路。
思想解放,贯穿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而每一个历史关节点,邓小平都发挥着扭转乾坤、校正历史航向的作用。
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迷途之中的思想火炬,是多么令人激情澎湃。也只有享受旧思想带来福利的人,才能痛切地感受到新思想的火炬,是多么令人不爽。
青年时期正逢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回想起那时的流行歌曲、喇叭裤、霹雳舞是多么令人迷恋,在心理上所造成的冲击是多么剧烈,又是多么地让当时的一些老年人痛恨有加。所谓思想的解放,正是通过这些新鲜物事的承载,对社会思想进行更换的。
而这,不过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所带来的思想解放万千气象之一。
从恢复高考,到拨乱反正,从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大讨论,到科学的春天,思想解放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层面都有在一些守旧人看来是颠覆性的表现。
然而,今天回过头去看,思想解放决不仅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八十年代,而是贯穿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而每一个历史关节点,邓小平都发挥着扭转乾坤、校正历史航向的作用。
1977年复出后,面对长期形成的思想禁锢状况,邓小平提出,不能“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
……
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而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下,更是在中国人的心湖里激起巨大波澜。
这正是思想的力量。可以说,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成功。
精神传承
当利益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个砝码,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时,思想解放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没有非凡的勇气与担当,难为之。
如果说,邓小平指引中国人走出一条新路,取得改革开放是了不起的功绩,那么他开启中国人的思想闸门,更是了不起的贡献。
如果说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留下的精神遗产,那么这一遗产的核心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惟此,才是源头。无此,不论现在走得多么开阔,也最终容易走向逼仄封闭。
2012年12月7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离京考察,就来到深圳莲花山,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这是一个意蕴深远的政治信号。
正如88岁的深圳市委老领导李灏所说,“总书记的讲话向全世界发出了强烈信号,中国要走邓小平开辟的道路,把改革开放深入下去”。
正是在这里,习近平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一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再次强调了这一论断。
所以如此强调,原是当代中国如此需要。今天的中国所面临的环境与条件,一点不亚于30多年前,甚至要更为复杂、敏感和艰巨。改革不仅需要啃硬骨头,还要涉险滩;不仅面临新的思想禁锢,更面临利益的纠葛。当利益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个砝码,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时,思想解放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没有非凡的勇气与担当,难为之。
而从党的十八大至今的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显然不仅高举了解放思想的大旗,更将之与实践紧密结合,使中国在短期内已出现夺目变化,在未来则将更为显著。
开启未来
即将在四中全会上规划法治中国的蓝图,寻找经济发展的新活力与新动力,开创中国和平崛起的新空间,打造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邓小平曾说,“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个关我们必须过,要兑现”。
现在看来,抓作风、反腐败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经由实践证明是抓住了牛鼻子。
在深入反“四风”、反腐败,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猜测,打碎了一些腐败分子心理上的“保险箱”。这是用真刀真枪的实践校正了人们的认识,让人真正明白什么叫“必须警醒起来”。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宣示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35年后的再出发。一批简政放权、壮士断腕、啃硬骨头、撤除利益固化藩篱的改革举措制定。未来7年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也已确定。从不断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从规范央企薪酬到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革正稳步有序推进。
从未来看,即将在四中全会上规划法治中国的蓝图,寻找经济发展的新活力与新动力,开创中国和平崛起的新空间,打造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切将在运筹帷幄中开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思想解放与实践发展并行,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有序,这是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特点。这样的节奏,压缩了时间,腾出了空间,中国将会走得更从容、淡定,更稳健、自信。
这应是对邓小平的最好纪念和告慰。(本报特约评论员 吴春山)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