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纳金乡卫生院,来自北京999急救中心的援藏医生正在给一位藏族小女孩诊治。李嘉瑞摄
由北京投资3467万元建设的羊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黄瓜、辣椒、西瓜、草莓等蔬果一年四季都能种植。将促进当地180家农户就业,预计户均年纯收入可达2.8万元。通讯员 柴济东摄
北京援建拉萨市的西藏牦牛博物馆,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通讯员 柴济东摄
“范书记,来,坐下喝杯酥油茶嘛!”“李县长,你天天检查卫生,马路上的纸片都吓跑了!呵呵。”
每天晚饭后,北京援藏干部、挂职拉萨尼木县县委书记的范永红和副县长李鲲鹏经常带着一拨人绕着县城边散步边与农户聊聊天,县城不大,转完一圈也就40分钟。散步是高寒缺氧地区唯一能做的运动项目。
老百姓都认识他们,都会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聊上几句。分管市容市貌的李鲲鹏更是被老百姓打趣“天天借散步之名检查卫生”。
这是北京援藏干部的一个缩影——和当地群众亲如一家,并努力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过去20年间,北京先后向对口支援地区拉萨派出7批共560名援藏干部,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建设200多个项目,全方位推动援藏工作取得新进展。拉萨群众文体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建筑填补了高原上的诸多空白;北京知名企业先后投资200多亿元,有效推动当地的产业升级。20年来,拉萨地区生产总值从14亿元增长到了304亿元,城镇居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14元增长到了21427元。雪域明珠拉萨正变得更加闪亮迷人,这里面无疑也凝结着北京的一份贡献。
教育投入6亿元
让拉萨孩子有更好未来
稍加留意,拉萨城里随处可见“北京”痕迹:北京东路、北京中路、北京西路、北京大道,还有一个赛一个的有名小学:海城小学、海萨小学、海淀小学、北京小学。
为什么“北京”这么多?这要从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的“分片负责”原则说起。作为首都的北京被确定对口支援西藏首府拉萨。
1994年,北京援助当雄县90万元,新建宁中乡二小教学楼和宁中乡曲才村教学点,拉开了北京援建拉萨当地小学的序幕,一大批小学陆续建成或改扩建,其中援助海淀小学改扩建就达三次。
时光回到2001年,建校20年的罗林小学改名“海淀小学”。“老师说,海淀是北京的一个区,希望大家记得感恩。”海淀小学2001级学生江措回忆。
海淀小学副校长谭莉记得,2000年以前,学校勉强平整的沙土地上,小学生们伸胳膊蹬腿做着早操,每天在煤渣跑道上跑步,一脚踩下去硌得脚发疼。体育课,球类运动想都不敢想。此外,因没有食堂,学生们每天中午只能出去吃快餐,或用零食、方便面对付。2013年7月,北京援建1600万元对海淀小学第三次改扩建,除新建两栋多功能教室、教研综合楼外,还有了塑胶运动场和食堂。
20年来,北京市支援拉萨教育资金投入总量6亿元,覆盖了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等教育阶段,使得拉萨孩子接受更好教育,从而拥有更好的未来。其中,1998年和2010年北京共两次援助2473万元建造的北京高级中学,如今是全西藏最知名的两所高中之一。
1995年,北京就开始“既投资又派人”的教育援藏方式,先后选派14名教育干部支援拉萨。此外,近百名教育专家到拉萨讲学。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作为培训基地,为拉萨培训教育工作者近1200人次。
下月,在拉萨拔地而起的北京实验中学将迎来首批3000名学生。拉萨市教育局(体育局)副局长姬云鹏介绍:“这次,我们将有50多名北京教职工来任教,让孩子们不出拉萨就能享受到内地西藏班的师资配置,这也是北京首次大批派出教师队伍进藏教课。”姬云鹏说。
傍晚,太阳西沉,北京实验中学的喷泉摇曳,映照出迷人的光泽。
投资7亿多元建现代化群众文体中心
“如果西藏孩子从小在这儿踢球,中国足球肯定后继有人。”拉萨市群众文体中心承建方、北京住总集团项目负责人王伟强常和同事冲着脚下的工地自言自语。他们更爱说:“要是国足主场放这儿,哪个外国队是对手?”
拉萨市群众文体中心海拔3646.4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也是迄今为止单体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北京援藏单体项目。
“三年来,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成熟,我们吃的苦都酿成了甜。”王伟强个儿不高,脸膛黢黑。
2011年8月,项目奠基勘察发现,文体中心规划用地位于拉萨河的山前冲积扇地带,直到很深的地下都是液化土层,没法直接打地基建楼,且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高差达到十几米。打个比喻,就是一碗倾斜的粥,地质情况远比北京干项目复杂得多。
地质专家从北京赶来重新设计,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打下400多根桩基,再把高差和体育场的两层结构结合起来,避免了大规模填地或掘地。
拉萨市群众文体中心建设项目规划投资7.35亿元,这将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场馆,除能承办各种国家和地区级的重大体育赛事外,还能承办各种大型文艺表演和商业展销活动,将使得当地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高原上施工是重体力活儿,高寒缺氧无疑成了大敌。为了不影响工期,怎么办?在当地请藏族工人。藏族小伙儿多吉普拉之前在家务农,种青稞一年收入几千元。到工地后先是从杂工干起,最初月薪3600元。跟着北京师傅学了两个多月,开始干木工,工资也涨到了4500元。自项目开工至今,先后有500余名拉萨当地农牧民群众在工地上就业,平均月薪4000元。
北京在拉萨不止援建了文体中心。“妈妈,快看,布达拉宫、大昭寺,还有哲蚌寺……”如今,拉着妈妈去坐德吉罗布儿童乐园的摩天轮,成了6岁的藏族小姑娘卓玛最喜欢的周末娱乐活动。
“德吉罗布”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幸福宝贝”。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游乐园,也是拉萨第一个有大型项目的游乐园。
德吉罗布儿童乐园常务副总经理央金介绍说,游乐园共有14个娱乐项目,针对高原地区特点做了适当调整的摩天轮、海盗船、大摆锤等经典大型项目很受欢迎。“去年六一开业至今,累计接待了13万人次了,最多时候一天两三千人次。”
德吉罗布儿童乐园总投资7500万元,其中北京援藏资金2500万元,北京首旅集团投资2500万元。“世界上好多游乐园没遇到的施工难题我们都克服了,摩天轮首批部件从沈阳的生产厂家运到拉萨,途中几经周折就花了半个月。光是摩天轮的所有组装部件,就需要调动近20辆12.5米长的载重板车。”
建高效日光温室
丰富拉萨“菜篮子”
“西红柿、洋葱、卷心菜、芹菜、胡萝卜,要不都来点吧。”八廓街附近的农贸市场里琳琅满目的蔬菜让旺姆大妈挑花了眼。“20年前,夏天饭桌上只能看到土豆、萝卜和白菜,到了冬天,顿顿喝酥油茶、吃糌粑,吃风干的牛羊肉。”
长期以来,拉萨蔬菜短缺。北京援藏干部到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北京高效日光温室移植过来,发展拉萨的 “菜篮子”。先后从北京市农科院引进9大类22个品种的蔬菜在拉萨试种。投入援建资金1668.79万元,建成了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羊达乡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这也是西藏首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实现了零的突破。
“很多农户没经验,又嫌种菜累。我们让一批农户来试种。看到他们致富了,农户们争着来了。”羊达乡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普穷说,以前,羊达乡群众以种青稞为生,一亩地年收入800元钱,刨去水电肥料,纯收入也就200多元。温室大棚一年四季都能种,1个棚不到一亩地,一年收入1.6万元,整整翻了20倍。“比如说一棚西瓜产量6000斤,一斤卖3块钱,毛收入就是1.8万元。”
农超对接、农校对接、蔬菜直通车……羊达农业示范园从一起步,就借鉴了北京的生产模式和种植技术。“我们去北京的花乡、昌平都学习考察过,下一步我们还要引进北京的牛奶草莓、音乐草莓、彩色水果等高端农产品。”普穷说。
敢有此雄心壮志,源于羊达示范园如今产品供不应求的喜人景象。普穷说,前些年,拉萨蔬菜全靠内地输入,自从有了温室大棚,冬天本地和外地蔬菜的比例能达到4:6,而夏天最高时能达到3:7。羊达示范园有360栋大棚,但产量还不足拉萨需求量的5%,市场非常广阔。
如今,蔬菜大棚在拉萨乃至西藏都遍地开花,拉萨当地人的菜篮子丰富和充盈多了。截至2013年底,拉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7.1万亩,其中,保护地面积1.85万亩,品种达100余个,产量达26.1万吨,蔬菜自给率达到了85%左右,拉萨吃菜全靠内地运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以前饮食结构不健康,老百姓患高血压、胆囊炎、痛风等疾病很多,现在大家吃蔬菜多了,医院的就诊量也少多了。”羊达乡乡长刘军说。
北京援藏干部、拉萨堆龙德庆县县委书记陈献森已给种植户们规划了更广阔的蓝图。附近的那曲地区海拔更高,蔬菜缺口更大,他表示希望批量采购蔬菜;温室大棚还可以引进藏红花、藏灵芝等高端药材种植。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