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央再强调“所有非行政许可事项都将被消灭,不再开后门”。虽表示“取消是原则”,但也有“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的缓冲之举。希望调整不会成为“制度后门”。
权力瘦身、简政放权,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所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喊了这么多年,每届政府改革,始终也都有这一必选项——持续推进,未敢懈怠。
这些年成效,若单从统计学意义上讲,至少数字亮眼,外表光鲜:“江苏省行政审批项目减少2/3”;“河南省级行政审批十几年来由2706项减少为378项”……可惜,现实复杂性和残酷性,就在于官方统计学意义上的成效,与民众现实痛感并非总是合拍。以审批之痛而言,哪怕数字统计上的成绩已非常光鲜,但似乎民众或企业法人,仍有“取而未消,只增不减”之感。
别说从生到死,人在“证”途的民众有切肤之感,就是在简政放权报告中数字光鲜、表现抢眼的官方机构,也知数字水分。更认识到,改革紧迫性和必要性,所以昨日新闻“中编办:明年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取消 不再开后门”,再次引起关注。(8月24日《南方都市报》)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国务院就曾发文指出,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或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次不过是重申强调而已。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非行政许可”很值得注意。它有些像神怪小说里收仙伏魔、法力无边、内存无限的“乾坤袋”。是个万能筐,啥都可以装。如之前提到的,很多本在“行政许可”范畴内的审批项目,虽在简政放权中被从纸面上取消,但现实中并未真正消失,就因改妆易容之后,被归入“非行政许可”范畴。而一旦收入“非行政许可”乾坤袋,简直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法外特权:是否需审批、何种程序,流程中是否产生费用,收费标准等,都有自由裁量权。
“非行政许可”可恶之处就在于万能的“非”字,这一个否定式的冠头,就表示它本不在循章守法的行政序列,无法可依又“因地制宜”,想维权都无所依凭。而且,这种权力肆意性也让行政权力运行成本更高,效率更低。对应个体命运,就是“办证”跑断腿,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对应企业法人,则会无形增加整体社会经济运行成本,抑制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不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而让传统行政审批等权力之手伸得太长,甚至伸过界,不但阻挠经济活力,还会催生寻租腐败土壤。
现在中央再强调“所有非行政许可事项都将被消灭,不再开后门”。虽表示“取消是原则”,但也有“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的缓冲之举。希望调整不会成为“制度后门”。后门要关严焊死,就必须紧紧缚绑住行政干预的权力之手。毕竟,不管是彻底关闭“非行政许可”的后门,还是持续减少行政审批,都是对相关部门核心权力的剥夺,动了他们蛋糕。如何保证不会遭遇反弹甚至利益集团反扑,就看“限权”之手是否果敢强硬,而这检验着改革诚意与决心。否则,“关一扇门又开无数扇窗”的恶性循环,仍难禁绝。(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李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