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27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国际救援队从26日至28日接受联合国能力分级测评复测。本次复测将决定中国国际救援队能否继续获得联合国授予的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并将影响中国未来参与国际救援情况,被称为一次“大考”。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本次复测将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管理、保障、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等5大能力进行评估和核查,内容涉及18项。中新社/中新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测评内容与5年前的初评并没有太大改动,但参考者却不敢掉以轻心。他们不停地重复着两个字:细节。
凤凰岭“废墟”变“巴库斯”
北京西郊凤凰岭,青山绿野、蓝天白云,山脚下的一片“废墟”格外扎眼。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基地坐落于此,这几栋“危楼”是基地教官们的精心之作。
针对此次复测,联合国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INSARAG)虚拟构建出位于亚洲西部的巴库斯共和国。当地时间2014年8月26日6时30分,该国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15公里。约克市和赛德市在地震中破坏极为严重。
基地教官据此设计出“凤凰小区”、“凤凰地铁站”、“便民超市”等场景,复原了“粉碎式”、“叠压式”、“半塌式”等多种地震中常见的场景。比如被形容为“馅饼式”的“便民超市”,就是6名教官花费一天时间搭建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别于初评时仅在一块场地测试,复测时还将考验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两个工作点(约克市和赛德市)之间的转接,这被视作一个“难点”。
时刻准备接受专家“拷问”
中国国际救援队共有480名队员,此次共有92名队员接受复测,他们将随时接受身着“蓝马甲”的测评专家的各种提问。
记者注意到,在救援队准备行囊时,测评专家曾将行囊打开,对食品一一进行检验。有专家还仔细查看食品包装袋,以确认产品生产日期和能量供给。
有救援队员透露,初评时专家们大多会在从旁查看,而在本次复测,专家会直接抛出问题,比如“你现在使用的工具是什么,性能怎么样”。
由于虚拟出的巴库斯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为英语,中国国际救援队员的语言水平也受到考验。有趣的是,当地人的扮演者也出自中国国际救援队。而在地方应急管理机构(LEMA)与先导组联络时,双方皆能熟练掌握英语。
值得一提的是,“伤员”、“家属”、“记者”等地震情境中的角色扮演者也都由不参与复测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员担任。为求逼真效果,他们是带妆上阵,一位在“便民超市”被救出的伤员就根据要求“左前臂骨折,额头擦伤”,被化出“鲜血淋漓”。
衣食住行细节处遵照“标准”
中新社/中新网记者探访救援队行动基地(BoO)时发现,中国国际救援队员的“衣食住行”严格遵照标准。
记者看到,中国国际救援队员统一身着红色服饰,“甚至连里面的衬衫也一样”。食物方面,考虑到设定的巴库斯共和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救援队此次准备食物时特意排除猪肉制品。住宿方面,救援队搭建出10个“集体宿舍”,平均每个帐篷能容纳12名队员。大本营内还有专用的“食堂”、“盥洗帐篷”、“简易淋浴间”、“狗舍”等。
在工作流程方面,中国国际救援队也遵循国际标准,比如“每组队员最高工作时限不超过6小时”。在两组交接过程中,上一组队员会耐心讲解自己的工作进程,以便新一组成员迅速展开救援。
在搜救过程中,队员还曾遇到“小麻烦”,负责供给动力的液压泵故障。但他们并未受此影响,迅速作出应变,并借由交班时间“运”来新的液压泵。基地教官透露,平时在训练时就会有意调高难度,比如故意不让队员使用设备。
目前复测还在继续,预计将于28日下午获悉结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