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西方政治家对媒体表示,中国经济从快速增长过渡到“新常态”不仅有益于自身发展,也有益于世界。对此,专家分析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在于主动调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既有利于我国自身,更将为全世界的均衡、高质、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机遇。
“新常态”内涵优于西方
今年以来,“新常态”无疑成为了全球经济领域的关键词。“新常态”源于美国投资界对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的描述。专家指出,西方国家的新常态可概括为“一低两高”,即低增长、高失业、高债务;而我国“新常态”则独具特色,可总结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四大特征。
“从内涵上看,‘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接受这种‘新常态’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中国‘新常态’虽然也反映出经济潜速从高速向中速的变轨,但我们容忍经济增速的下降,目的是给经济结构改革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主动的适应和调整,显然主动优于被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奇渊对本报记者表示。
有分析称,在债务方面,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大、趋势好、储蓄率高且基本以内债为主,因此债务风险不大;在就业方面,传统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减缓了就业压力,经济转型增添了就业动力,就业形势将稳步向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为近10年来同期最高值。
“新常态”是经济升级版
增速稳定是中国“新常态”有别于他国的直观特征。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指出,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
“近期,中央在经济工作上反复强调‘保持定力’,其目的就是要充分把握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现在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成强弩之末,我们恰恰是要利用这个时机,通过引导资金、简政放权、鼓励创新等手段定向发力,来转变发展方式、降低发展成本、提高发展质量,让中国在国际分工的‘微笑曲线’上向两端的高附加值区移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
专家认为,由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限制,传统模式下的高增长既不可持续,也无法为社会所接受。生物医药、电子商务、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将逐步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服务”、“中国科技”乃至“中国品牌”的升级注定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新常态”有利全世界
“中国经济不会崩溃,而是在从‘快速’增长转向‘显著’增长,这种转变不仅有益于中国,也有益于世界。”一位西方政治家近日对媒体表示。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变化是符合逻辑的,并且中国对自身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对策都有深入全面的分析。他同时建议,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应更多地参与到贸易、投资、安全等全球公共领域的规则制定上来。
据WTO(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在159个世贸组织成员中,中国是107个成员的前三大进口来源地,也是42个成员的前三大出口市场,中国还是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中国需求”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将对世界经济全局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未来,随着社保体系的完善与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将为世界再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活跃的最终产品消费市场,国际收支失衡的格局也将得到改善。中国也将有更多优质的产品、资本、技术输出到其他国家。这些都有利于全球经济向更加平衡、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徐奇渊表示。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还将有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重塑世界格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成功将不仅标志着13亿人口脱离了贫困,更将为亚、非、拉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起成功典范。这不仅为他们探索自身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经验,还将提高发展中国家整体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董登新说。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