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与饮用水安全
浙江:大禹子孙治水开新篇
浙江,字里行间流动着水的城市。这里盘踞着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苕溪、运河、飞云江、鳌江八条长龙,静卧着东钱湖、西湖、鉴湖、南湖四大湖泊,密布着杭嘉湖、姚慈、绍虞、温瑞、台州五大平原河网。对于年纪稍大一些的浙江人来说,儿时夏天的记忆一定有在清澈的河水中捕鱼摸虾、游泳嬉戏的画面。
然而,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已经造成水环境破坏,肆意横流的污水、随处倾倒的垃圾已一点点腐蚀掉河流的原貌。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2012年,全省有3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为劣V类,31.7%的断面达不到功能区要求。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结构调整缓慢、管理方式粗放等,水污染重复反弹,浙江治水的进程也一直阻力重重。
全力治水,已成浙江的背水一战。
“五水共治”还百姓愿景
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水环境开展综合治理,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多次到乡村、社区和企业实地走访调研。
在调研中,他发现低层次产业所带来的工业污染是影响水质的最大污染源。特别是一些产业“低小散乱”情况比较普遍,生产工艺落后,污染防治不力,极易引发环境问题。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浙江的水治理好。”夏宝龙说。浙江省委省政府站在全省的高度审视这个发展中遇到的烦恼,意识到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经济转型升级密不可分的关系。
基于这样的背景,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提出“五水共治”,由此,浙江治水的新篇章全面开启。
夏宝龙形象地将“五水共治”比作五根手指头:治污水是大拇指,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分别是其他四指,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捏起来就形成一个拳头。
壮士断腕逼转型
水环境污染,表现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根子在产业。
素有“水晶之都”之称的金华市浦江县,有水晶加工企业1.6万余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25家。多年来,受沿岸“三高一低”产业特别是小水晶加工行业的严重污染,从浦江县城至出境断面,河流水质均为劣V类,是浙江省江河水质最差的河流之一。
“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转型升级是背水一战。”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强调,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GDP,而是要敢于牺牲GDP来换取环境的根本改善。
在省委书记的亲自督导下,浦江县对“低小散乱”作坊、截污纳管等问题进行全面排查,经过一年整治,关停整治水晶加工企业1.4万余家,取缔了9300多户无证(照)水晶加工户。与此同时,浦江县规划建设了水晶产业集聚园区,并严格制定了水晶行业整治标准和入园标准。
浦江一役的胜利,换来了今天浦江翠湖上的脱胎换骨。
河长走向全省
为了更好还浙江一泓绿水,浙江创新水环境治理机制,在全省启动的“河长制”更是引发了全国的关注。
6位省领导“出任”跨设区市6条水系干流河段的河长。市、县(市、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内河道的河长。全省根据河道分级情况,建立了省级、市级、县级、镇(乡)级四级河长体系。
6月底,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发起“检验‘五水共治’成果、申报可游泳河段”活动。在全省寻找通过“五水共治”,水质有明显改善并适宜游泳的河段。全省短时间就上报了27条河段。
“目前,各地都以极高的热情和极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五水共治’,但是要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源,取得长久的治理效果,必须要标本兼治。”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省政协委员叶碎高如此反思。
治水,关键要健全长效机制。对此,浙江省政协主席乔传秀说,要建立河道保洁、上下游协同、多部门协同配合的三大机制。这场战役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公众基础作用,政府必须要切实推进“五水共治”常态化、长效化。(本报通讯员 毛煜琪 本报记者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