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遇最大干旱 玉米绝收农民损失惨重
来源:央视财经
[2014年7月以来,吉林长岭县遭遇旱灾,大片玉米地绝收,农民损失严重。面对旱情,当地政府积极展开各种措施自救。]
从7月份以来,全国很多省份遭遇干旱少雨的天气,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地里的庄稼因为大旱面临着减产、甚至绝收。吉林省是全国的粮食产量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玉米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70%以上,占全国玉米总产的15%左右。2013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约为710亿斤,其中玉米占到了500多亿斤。入夏以来,吉林省部分地区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特别是在长岭县,干旱更为严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到了影响。来看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调查。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玉米大片枯死 农民损失严重
8月下旬,记者来到了吉林省长岭县的集体乡,路边大片的玉米地远远看去绿油油的,但是当我们靠近地头时却发现,玉米苗株只是上面三分之一的部分是绿色的,大部分叶片实际上都已经枯死。
吉林省长岭县集体乡高家窝堡村村民王超:你看这样的,你说现在有多大水(雨)也没用了。这都是,像这个更小(只能)拿回家喂牲畜,这样的都是好的啦,等着收拾收拾,玉米秆回家烧火用了。
王超连续掰了五六个玉米棒子,都只有两根手指大小,而且玉米棒子上,根本就没有玉米粒。
记者:这是因为在(地)边上是这样的,还是说整个的都是这样的?
王超:越往里面还不如这个呢,这靠边上通风还好点。今年都这样(小),要是往年几乎都这样了。
记者:你还算小的。
王超:对,往年这都是小的,这是绝收。这不都扔了。
王超告诉记者,他们家今年一共种了两垧三亩地玉米,在东北农村,一垧就是一公顷,约合15亩。他们家这一片干旱最严重的地总共是一垧三亩,王超说这块地今年肯定是绝收。
王超:现在你就是浇水,也没用了这个地。
记者:那现在留着干嘛呢?
王超:等它(玉米秆)死冬天烧火,啥用没有了这个。
王超带记者来到了靠南边的另外一块地,这里的情况比北边那块地要略微好一点,但也不会有多大的收成。
王超:这年头啊,真是完了。你看,这样的小棒子有的是。像这小棒,这里头也有不少没用,要扔掉的,有的没长成棒的。你看这个,这一垧地,也就(产)三五千斤玉米。
王超家所在的高家窝堡村地处内陆,几乎没有外来的江河来水,庄稼灌溉主要还是自然降水和地下水井,7月、8月份是玉米最佳的灌浆期,但是今年从7月份开始到现在,就没有过一场有效降雨,所以就导致今年这样的干旱。
王超:挖也不带有(湿土)的。你看苞米根都在干土上,你说它能不死吗,你看这到肥了。
王超告诉记者,尽管今年玉米减产已成定局,但是为了尽可能挽回损失,三天前他刚花九千元打了一口水井,这几天他日夜守在这里浇水。
记者:晚上在这睡啊?
王超:嗯,不能回家啊,得看着放水啊。这里面,上这面来吧,这面能看着,行李在这里呢,就这么对付着。
记者:你在这睡了几天了?
王超:三宿了。
王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家总共两垧三亩地,其中一垧三亩地基本绝收,另外一垧地,即便现在浇水,最多能收三四千斤玉米。往年,两垧三亩地能收4万6千斤的玉米,也就是4万六千元的毛收入,除去1万2千元的种子化肥等成本,一年下来也能有3万多元的纯收入。但是今年两垧三亩地,最多只有三四千元的毛收入,连种子化肥钱都够不上。
王超:今年投资加这井,我总共投进去两万一,能收个三千左右块钱,你看跟去年差多些,差五万多块钱。都不敢想,嗓子都哑了,上火。
上火的不仅仅是王超。长岭县集体乡集体村的徐加旭,最近也是既着急又很无奈。他带记者来到他们家的这片玉米地,正常年景的玉米苗株现在应该有近三米高,但这里的玉米看上去只有一米来高。
记者:正常年景应该有多高?
徐加旭:正常年景跟好地一样。
记者:有多高?
徐加旭:正常是这样的,有扬手这么高。
记者:像这个结了苞米吗?
徐加旭:有两个棒。像这样的,这没有(玉米)粒了,这没有用了。
徐加旭告诉记者,他今年总共种了8垧地的玉米,这两垧地基本上已经绝收,另外六垧地收成也不会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