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主持修建汤用彤纪念馆昨日在湖北黄梅开馆。开馆前的一夜,黄梅天降夜雨,雨中传来汤老离世的消息。昨天,汤一介的亲属、友人、同事、学生都齐聚一堂,然而命运竟然如此弄人,这个汤一介亲自设计、倾注几年心血的纪念馆,却没有等到汤老。今年是汤老父亲汤用彤逝世50周年,汤老在父亲离去50年时也离去了。汤家老少几十人,既有汤一介父亲辈的黄梅当地农民,也有从美国特地赶回来的汤一介的侄女汤芳,连同汤一介的学生们、《儒藏》丛书编写组的学者们,在清晨为汤一介老人集体默哀一分钟。汤家还将在湖北黄梅为汤一介开设灵堂,进行悼念。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汤一介出身书香门第,祖辈三代留存了大量珍贵藏书。汤一介去世前,将继承下来的父亲汤用彤7万册藏书全部捐献给北京大学图书馆。这次捐赠是汤一介的毕生收藏,共有图书约5万册,杂志约2万册,还有他们个人的手稿、文献和照片,其中有善本书72种、500余册,有汤用彤先生眉批的稀有本200余册,敦煌唐写经一卷。这7万册藏书大多是珍贵的古籍善本,不少在市面拍卖价格可达到几百万元。这几乎是汤一介的全部家产,他将其全部捐给了北大。而汤一介直到生命最后几天,依然放心不下自己主持的工作,尤其是《儒藏》的编纂工作。
嘱咐学生好好练字
代汤一介主持汤用彤纪念馆事务的是汤一介的学生雷原——西安交大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是汤一介在中国文化书院的学生。雷原在汤一介去世前三天,还跟汤老聊天,汤老身体虚弱,但是思维清楚,“本想让他写幅字,但他那时已经拿不起毛笔了。”雷原是汤一介最亲密的学生之一,每个礼拜都至少要见汤老一面。汤老去世时,雷原身在黄梅料理汤用彤纪念馆事务,得到消息后当众大哭。雷原打电话给师母乐黛云,“她是个非常开朗的人,性格一向乐观,也早有心理准备。这一天来太多的人问候她,她对我说,她感到有些累。”
雷原告诉记者,汤一介老人是去世5天前病情突然恶化,“大前天住院的。”住院短短两天即去世。汤一介去世前,有几个不放心。“他好像有感应似的,跟我说,汤用彤书院和纪念馆就拜托我了,还手写了汤用彤书院的章程和纪念馆的章程,也交给我。”雷原说,“他给了我一块砚台,让我好好练字。”让雷原感叹的是,以前他曾经提出用汤一介的名字命名汤用彤书院的讲台,但被汤一介拒绝了,“老师觉得用在世的人命名不太好。但今年7月的时候,他突然同意了,可能也有点预感,觉得自己快不行了。”雷原去年找了一位名画家为汤一介画像,这位画家曾为汤用彤画像,“当时也不同意,但是前不久突然同意了,我赶紧找到这位画家,但还是没来得及。”
出自传坚辞版税
新华出版社的刘志宏告诉记者:《汤一介自传》改名为《汤一介传》,原因是汤老怕“太不谦虚”。“2011年我们找到汤老,希望他能写一本自传,但汤老说自己身体情况不太好,又不会打字,几年也写不完,就提出自己口述,由他人整理。”出版前,书封面写“汤一介口述,李娟娟整理”,汤一介看后说:“我还在世,自己给自己立传有点太不谦虚了,就把自字儿去了吧。”书出版时,出版社工作人员问汤老希望要多少版税,没想到汤老坚持不要,出版社想以稿费形式给他,他也坚决不收。书出版后,汤一介自己买了许多本送朋友。“当时他主持《儒藏》项目,有不少资料费,买书是可以报销的。我们都劝他开个发票,但他说:‘我不能拿公家的钱买我自己的书’,他宁可自己掏钱都不动公家经费。”(记者 陈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