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全球多个地方通过各种活动,唤醒人们对烟草病害的意识。北京自6月1日起实行的“控烟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禁烟令”。境外华文媒体关注称,北京出台“史上最严”的控烟条例,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烟草制品生产和消费国,烟民人数超过三亿,中国若能控制烟民的人数,对全球的控烟战将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新加坡《联合早报》3日社论称,其实,欧美国家的经验显示,烟草公司往往是控烟的最大障碍。即使多个国家禁止烟草广告,但烟草公司还是能通过隐性的宣传方式,让烟民难以戒烟,也使青少年染上烟瘾。
北京控烟 考问执行力
香港文汇报2日刊文称,在中国已实施禁烟令的16个大中城市中,“最严”称号并非北京独有,此处的“最严”,更多指向的还是决策者的决心,而是否能将其变为“贯彻执行最严”,仍待商榷。
分析认为,资深烟民尚且痛感戒烟之难,由己度人,偌大的城市想要彻底落实全面控烟,亦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此过程中,没有“最严”只有“更严”,除了对消费者及经营场所执行惩罚外,在烟草生产、销售、税收等环节还应有配套措施,全民烟害教育及相关法律执行细则亦需加强,“禁烟令”才有望不会屡禁不止。
美国《侨报》3日社论指出,在控烟的过程中,很多地方存在着满纸的规定仍然“掐不灭”公共场所一支支香烟的问题。如何把控烟条例落到实处,才是能否取得理想控烟效果的关键。在“史上最严控烟令”的拷问下,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执行力也面临着严峻拷问。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条例执行初期,卫监部门以劝阻为主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条例刚刚出台,有部分公众未必知道相关规定。但是在条例普及一段时间之后,应加强执法力度,强化条例的严肃性。通过严格执行促使市民形成在公众场所不吸烟的习惯。
当习惯形成之后,公共场所的控烟的执行工作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烟民都有从众心理,当他们发现公众场所没有其他人吸烟时,自制力会提升许多。
台湾《旺报》表示,此次北京市政府决意跟上反烟进程,一方面是确立了法治权威;其次,除了汽车牌照的限量增加和驾乘限制以外,禁烟也能强化北京作为首要的国际都市,减碳排废上的具体努力。此次北京市政府决意跟上反烟进程,相信严格禁烟以后的老北京,很快就能有一番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