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后,英国由世界性的“日不落帝国”回到了普通欧洲国家的位置。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很多英国人似乎还是不愿意接受这种变化。英镑记载着英国昔日的辉煌,是历史留下来的纪念品。放弃了英镑,好像就彻底地放下了大英帝国的“架子”,足以使不少英国人黯然神伤。
英镑完整地见证了英国由盛而衰,由“世界”回到“欧洲”的过程。1821年开始,英国实行金本位制,1英镑兑换7.3克纯金。此后100年中,英镑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一战之后,美元逐渐取代了英镑的国际地位。为了防止黄金外流,英国在大萧条时期放弃了金本位制。二战后英镑两度贬值,由战时的1英镑兑4.03美元下降到2.40美元;此后继续下跌,现在1英镑只等于1.65美元了。
为了维护英镑的国际地位,1931年英国组建了英镑集团,1939年改称英镑区。在除加拿大以外的英联邦各国和地区,以及爱尔兰、冰岛、马尔代夫、科威特、约旦、阿曼、巴林、卡塔尔、阿联酋、也门、塞拉利昂等国用英镑当基准货币,各国货币的汇率以英镑为准,可以自由兑换,贸易、信贷都用英镑结算。但是,二战后英国持续衰弱,英镑连充当小范围国际货币也越来越费劲了。1971年世界货币危机之后,英镑区成员国的货币先后与英镑脱钩,“英镑区”只剩下了英国、爱尔兰、开曼群岛和海峡群岛。但即使如此,英国还是不愿意将英镑等同于其他的欧洲货币。1973年3月,英国拒绝参加西欧八国组成的联合浮动集团。1990年10月,英镑加入了欧洲货币体系。但两年之后宣布退出,从此游离于欧洲货币联盟之外。
“个性”岂能丧失?
虽然英镑越来越不值钱,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小。但对不少英国人来说,废弃英镑则意味着英国彻底地失去了自己的“特性”,成了欧洲的普通一员。历史上,英国和欧洲大陆虽只有一水之隔,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国力最强盛的时候,英国与大陆国家不在同样的重量级上:英国是“世界”的,而德、法是“欧洲”的。当时的英国以维持大陆列强的“均势”为己任,保持着高人一等的“光荣孤立”。二战后,英国的保守派还想维持本国与“欧洲”并列的位势。在他们看来,虽然英国的实力不如从前了,但毕竟还保有“英美特殊关系”、维系着一个“英联邦”,尚不至于和战败的德国、衰弱的法国为伍。可是残酷的现实却证明此路不通。到20世纪60年代,多数英国政治家已经认识到:英国“回归”欧洲的时候到了!1973年,英国加入了欧共体,变成了“欧洲的英国”。
但是,30年后的英国似乎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历史性的转变,总想保持自己在欧洲的“独特性”:在对外政策方面,从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开始,英国就重新唱起了“英美特殊关系”的老调。在一体化的前景方面,英国对共同体的“联邦主义”倾向保持高度警惕,坚持反对构建超越民族国家的“欧罗巴合众国”。这样,英国在欧盟中的地位总是显得有点“别扭”,在让渡主权方面尤其不“配合”。20世纪80年代英国和欧共体的关系经常闹得很不愉快,布莱尔工党政府上台后情况有所好转,但英国的“个性”并没有彻底改变。对待欧元的态度反映了英国人对待欧盟的态度,“英镑情结”的社会心理根源也许就在这里。
“二战”之后的英美“战争”
“二战”结束之后,在英国与美国这对二战时期的盟友之间,发生了一场有关货币的战争。尽管在这场战争里并没有硝烟、没有原子弹、没有诺曼底登陆、没有像《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的血腥场面,但其过程依然是扣人心弦、剑拔弩张,结局所产生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亚于“二战”对世界的影响。
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势力一举取代英国充当世界霸主,而英国并未打算拱手相让,虽然战争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实力,但在当时,国际贸易的40%左右还是用英镑结算,伦敦仍然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在美元提出要成为世界货币的时候,唯一与之抗衡的是英镑。
争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体现了英国和美国之间深刻的矛盾。英镑的衰落和美元的崛起,也体现了两个国家之间的较量。因此,这就注定了双方在货币这场战争中狭路相逢、刺刀见红。这场战争,没有飞机、坦克,没有巴顿、艾森豪威尔,而是另一批军队、另一批统帅。英国率先派出了自己在经济界的王牌统帅——英国经济学家约?梅纳德?凯恩斯。
凯恩斯(1883—1946),可谓经济学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发表于1936年的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这部作品人们对经济学和政权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这些思想为政府干涉经济以摆脱经济萧条和防止经济过热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
当时作为英国财政部顾问的凯恩斯,提议要创建世界银行,发行一种超主权的货币。凯恩斯对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非常了解,他设计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间,成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银行,各个参与国管理的世界银行来发行统一的世界货币,而且他把名字都想好了,叫班可,英语Bank的谐音。凯恩斯认为如果产生这样一种世界性的货币,就会杜绝各种各样的货币投机,就不会有人可以在货币不同的汇率之间钻空子。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的分析是:“凯恩斯之所以提出这么一个方案,当然有保卫英国利益的企图,因为他已经看到英国再想维持当年英镑的这种霸权地位是不可能了,而且英国因为打仗,因为黄金不断的外流,它的黄金储备已经不足以支撑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先发制人地提出创造一个统一的货币。”
显而易见,凯恩斯的主张遭遇到美国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到这个提案之后一口回绝。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货币的方案并不符合美元的利益,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紧接着,罗斯福开始调兵遣将,派出了美国经济学家、财政部部长助理哈里?德克斯特?怀特。
怀特提议,应该把美元确立为主要的世界货币。罗斯福开始在各种场合,宣讲怀特方案对促进世界贸易的好处。
“这个伟大的国家将要担当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它如此夺目,它会继续复兴、继续繁荣。它将改变这个世界。”罗斯福以充满自信的声音向世界各国传递着一种霸气和力量。
英美双方进入了决战的时刻。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的全面胜利
1944年,美国挑头在新罕布尔什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商讨如何重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参战”的双方仍然是美国和英国。
尽管当时的英镑已经处在一个弱势地位,它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结算中的份额也在不断下降,但传统的力量不容小觑。一个金融中心一旦形成,它要衰落要经过很长时间,当时的伦敦仍然可以说是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而且,一个金融中心能为这个国家带来的利益是很难用数字来评价的。因此,英国,作为老牌帝国之一,绝对不愿意一下子就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权益。而美国当时又处在一个强势地位,迫切希望自己成为世界的霸主。由此想见,两个国家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
但是,会议当天的局面完全被美国控制,在美国政府的主导下,与会的44个国家中除英国以外全部选择了怀特方案。英国迫于无奈放弃了自己的计划,但是也争取到了在英镑区继续使用英镑的权利。这次会议最终确定由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美元和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其他的货币再与美元形成固定的汇率。这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为什么参加会议的国家除了英国都选择了美元,来作为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因为当时,美元已经在贸易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美国当时的国力非常强大,美国胜利了,不是靠别的,是靠它的经济实力。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英美两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争夺霸权的产物,这个体系实际上就是权利在英国和美国之间转移。
这场货币之间的战争说明,货币的力量不是偶然的,不是几个人或者几个金融家、几个银行家、几个政治家刻意操纵,甚至说搞一个阴谋就会使得一种货币成为一个霸主。政治家、金融家、企业家虽然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核心是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真正强盛起来以后,那么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个国家的货币就会成为伟大的货币,一个大国货币。
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美元虽然初步确立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但是英镑仍然是美元霸权最大的障碍。
而就在此时,英国自身的经济问题给美元创造了重创对手千载难逢的机会。1946年,英国战后经济困难,不得不寻求美国的援助,这给美国扫除障碍提供了机会。那一年,美国政府一次性借给英国37.5亿美元的贷款,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包括英国必须承认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领导权,并恢复英镑和美元的自由兑换。
这个条件导致持有英镑的各国纷纷向英国兑换黄金,并换取美元。不到一个月时间,英国的黄金储备就流失了10亿美元,英国因此元气大伤,英镑彻底失去了与美元抗衡的能力。
至此之后,美元取得了对英镑这场货币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击败老对手之后,美元开始了另一征程——图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