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救援人员在事发现场展开营救。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游轮“东方之星”沉没后,目前救援的最大难点是什么?上海海事局通航处处长、水上安全指挥中心主任黄建伟昨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东方之星”抗风浪性弱于海船,救援必须全力以赴争分夺秒。
黄建伟说,水上船舶分两大类,一是江船,一是海船。不过,不管是江船,还是海船,我国对客运船舶均实施最严格的设计标准和日常监管。“东方之星”于1994年建造,属于使用15年以上的客船,中间曾进行过翻修,论年龄在船舶中属“中老年”,有关部门对其日常维护的监管只会更严。
黄建伟透露,在船体密闭设计上,“东方之星”这样的江船是按“风雨密”要求设计,除了水下部分密闭防水外,水面船体均是轻质结构,只防风雨不防水,因此留给救援人员的时间更短,必须分秒必争。
“水上救援不同于陆上救援,水上险情具有突发性强、时效性快、救助难等特点,而此次长江事发游轮是一下子倾覆,人员救援的难度更大,还在船上的游客存活几率比较小,‘黄金72小时’这样明确的时间段很可能并不适用。”曾经在事发航段参与过救援的一位海事打捞专家告诉记者,由于事发船上多为老人,此次救援更是和时间赛跑。这位专家指出,“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主要是按照人的生命系统维持时间来说的,但和经历陆地灾难不同,人在水中最受考验的是“失温”和“呼吸”两大问题。
黄建伟也表示,目前救援面临的三大挑战是——时间、空气和温度。“人体一旦浸泡在与体温相差十几摄氏度以上的水里,1小时内就会出现失温状态,能量会快速流失。因此能否发现更多的生还者,一看船舶沉没后,能不能在水下形成更多的密闭空间,为游客提供氧气,二看救援人员能否尽快进入船体,实施救援。”(记者 王志彦 谢飞君 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