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支队是支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有他们在,老百姓就能睡安生觉。”农民摄影师赵文岭动情地讲道。
赵文岭今年59岁,是河北献县苗庄村人。作为马本斋的同乡,出于对英雄的崇拜,他1990年3月开始拿起相机,寻访回民支队老队员,记录回民支队当年的征战足迹。20多年来,他跑了全国29个省份,拍下了138位回民支队老队员的肖像,留下采访笔记10几本。
多年的采访经历,使赵文岭对回民支队抗战史耳熟能详。赵文岭表示,卢沟桥事变后,面对山河破碎、铁蹄践踏,马本斋义愤填膺,毅然组织本村青年举起了回民抗日义勇队的大旗。
“其中,康庄伏击战是回民支队最经典的一次战斗。聂荣臻司令员曾表示,这次战役不仅是回民支队的光荣,也是冀中军区八路军的光荣。”赵文岭说。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康庄位于石德铁路沿线以南,是衡水县城和日军安家村据点之间必经之地。康庄地势开阔,便于我军隐蔽、发挥火力。回民支队摸清敌人活动规律后,1940年在康庄进行了一场“引蛇出洞,围点打援”的战斗。战斗只用了40分钟,100余日伪军就全部被击毙,但回民支队没有一个伤亡,这创造了当时八路军在平原作战零死亡的纪录。
作为冀中军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不但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赢得一场场战斗的胜利,甚至还赢得了敌人的尊重。
“1940年11月初,回民支队同日军在石家庄深泽县展开激烈战斗,日军后来派兵增援,用飞机进行扫射。回民支队血战四昼夜,两度攻入城内,使敌人弹尽粮绝。当我们完成任务,主动撤出阵地后,日军把回民支队战士的尸体埋于东门外,竖了一块木板,‘回民支队战死者之墓’,以表对回民支队英勇顽强战斗精神的敬畏。”说到这,赵文岭声音有点哽咽。
据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支以回族青年为主的回民支队共进行大小战斗870余次,使敌人闻风丧胆,被毛泽东主席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回民支队为什么能打胜仗,这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赵文岭说,“1942年回民支队转战山东时,山东莘县遭遇几十年少有的旱情。为了帮助救灾,回民支队主动拿出自己并不富裕的军费帮助百姓从省外运送粮食。”
“回民支队爱民举动赢得了冀鲁豫地区人民群众的支持,老百姓或纳军鞋筹军粮、或传情报掩护子弟兵、或送亲人参军参战,用各种方式支援着回民支队。有了老百姓的支持,队员们就无后顾之忧,从而全心打鬼子了。”赵文岭感慨地说道。(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