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孙家小庄村,村东北角小山上的“劳工纪念碑”前,偶尔能看到一位干瘦的耄耋老人。他叫孙远其,是这座纪念碑上31人名单中,唯一还健在的老人。
孙家小庄村被称为“二战劳工村”。1945年3月29日(农历二月十六),村里的青壮年几乎全部被日伪军抓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几经辗转被运往日本做劳工,经历了种种磨难。
“8·15”日本投降日前夕,新华社记者来到这里,探访在世劳工及他们的后人,了解那段不容遗忘的历史。
听说要采访孙远其,66岁的儿媳妇王凤玲说:“俺爹有时候看到抗日电视剧还会掉眼泪,可能是想起来以前的事了。”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谈起被抓当劳工的往事,已经92岁的孙远其依然清楚地记得:“那天是农历二月十六。”当时孙家小庄村有200多户村民,是肥城抗日斗争的根据地之一。那天凌晨,村民们还在睡梦中,200多名日伪军悄悄包围了村子。
当时庄里的牛、羊、猪、狗、鸡,粮食、被褥等所有能拿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
对23岁的孙远其来说,他的噩梦才刚刚开始。抢掠之后,日伪军强行集中了所有村民,从中挑出58名青壮年,用绳子绑成一串押往城里。被抓的58人中,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只有15岁。最终,包括孙远其在内的31人被押进日伪监狱,后转押济南。
“过了几天,我们被运往青岛,关在一个仓库里。”孙远其说,在那里他才发现,被一同关押的还有1000多名同胞。十几天后,所有中国劳工被赶上一条货船,在军舰的押送下驶向日本下关港。劳工们被押往北海道的美深町、土屋组等地做苦工。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砍竹子、修路基等。
“吃不饱,每餐就是小窝窝头,300人一天就吃不到两袋子面,两个小窝窝头也就是4口,这是一顿饭的量。”孙远其说,劳工们吃不饱、睡不好。当时,工地周围全是日本警察持枪站岗。劳工们稍有怠慢,就会遭到毒打。
现在孙远其的肩部和膝盖的部位,还有着触目惊心的伤疤。“膝盖是用刀子划拉的,肩部是他们用枪托砸的。”
回忆起那段痛苦的岁月,孙远其的愤怒写在脸上。
现在的孙家小庄村村民多数已经住进楼房,村民也很少提及过去那段历史。只有村头的“劳工纪念碑”静静地伫立,记录这座小村庄曾经的磨难。(记者陈尚营)